中俄两国互为传统友好国家,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近年来,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指引下,两国文化领域合作蓬勃开展。
具体到出版业,近年来,中俄两国出版交流活跃,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了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相信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出版合作还将迈向更新的高度。
今天国际君特别邀请到俄罗斯尚斯国际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俄罗斯尚斯博库书店、哈萨克斯坦东方文献出版社、吉尔吉斯东方文学与艺术出版社、北京尚斯国际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社长及行政总裁穆平,就中俄出版合作谈一谈他的经验与思考。
俄罗斯出版商协会主席康斯坦丁·车迟涅夫(左)为穆平(右)颁发“俄罗斯出版业杰出贡献奖”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尚斯公司目前在俄罗斯的业务及发展情况。
穆平:尚斯国际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进入俄罗斯。最初时期,我们的经历和所有初创企业一样非常坎坷艰难,特别是走出国门从事图书出版。
如今经过八年的发展,我们已成为集出版、发行、旅游会展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在四个国家有四家出版社、三家实体书店以及三个网络书城。并且,公司的员工配置和运营管理均已实现“本土化”,即除我本人外,员工全部为所在国本地居民。
我们已是俄罗斯的三大中国主题图书出版社之一(另外两家分别是:圣彼得堡科学出版社和圣彼得堡东方出版社)。
单从年平均出版主题图书数量来说,我们位列第一。这些年来,我们所出版的图书,在俄罗斯政府以及各种行业协会评比中多次获得大奖。
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左二)在莫斯科期间参观尚斯国际出版社书架
记者: 请您谈谈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受关注度,中国图书的译介和出版情况。
穆平:众所周知,中俄两国历史上渊源很深又经历很多波折。尽管随着近年来两国关系的不断加深,两国人民对彼此的认识了解逐渐增加,但是依然存在相互之间了解不深入的问题。
可以说,大部分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仅局限于少量影视剧,以及大量小商品使用过程中夹杂的中国文化元素。
事实上,非常多的俄罗斯人特别希望了解中国,包括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等,但是缺乏了解的途径。
而“了解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民族,最直接、最廉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图书去了解。”一位俄罗斯汉学家曾这样表示。
“中俄媒体交流年”图书展上由尚斯国际出版社提供的有关中俄互译项目的200余本图书
遗憾的是,2013年之前,俄罗斯图书市场上能够买到的中国主题图书非常少,而这其中绝大部分又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以及武术、餐饮等学术类、工具类图书。
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当代中国人文的中国主题图书只有几十本。这在既是出版大国,同时国民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俄罗斯来说,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
即便是到现在,能够搜集到、适合在书店销售的中国主题图书,全部加起来也不到1000种,而且这些书是把前苏联时期出版的中国主题图书都计算在内的。
而我们自己,虽然因为自己的实体书店主打的是中国主题图书,我们把在俄罗斯出版发行的、质量好的几乎所有中国主题图书都搜集过来销售,但数量也不到500种。
我们刚开始进入俄罗斯时,采取的策略是和本土出版社合作出版,但是受限于俄罗斯本土出版社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管理落后、工作效率太低等因素,出版量很小。
从2015年开始,我们组建了自己的翻译、编辑、出版、发行团队后,我们对中国主题图书的出版才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期。
我们不仅仅是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精益求精的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团队,更打造了一支专业而庞大的翻译团队。
目前,公司所有七个语种的年翻译数量远远超过5000万字,这在俄罗斯和中亚国家都是一支非常专业的翻译团队。
翻译团队成员绝大部分来自于俄罗斯研究所、俄罗斯大专院校的教授、研究人员。来自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俄罗斯外交学院、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等等高校机构的知名汉学家,以及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汉语研究所及本地大专院校的教授、汉学专家等都加入到了我们的翻译团队。
目前,我们每年出版的各个语种的中国主题图书可以达到300余种,2017年,仅俄语版就出版150余种。当然,因为考虑到市场销售的因素,我们出版的图书差不多一半品种都集中在汉语学习相关教材。
记者:俄罗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您观察,俄罗斯出版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国民阅读情况如何?
穆平:俄罗斯深厚的文化底蕴,俄罗斯国民良好的素养和阅读习惯都令人折服。
以前有一种说法,俄罗斯男人出门公文包里必须装的两样东西,一是书,二是酒杯(到商店买散酒喝);女人手提包里必须装的两种东西, 一是书, 二是化妆盒。
当然,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电子产品对图书市场的冲击,俄罗斯男人公文包里的酒杯消失了,女人手提包里的化妆盒也减少了,但随身装一本书,随时阅读依然是很多俄罗斯人的习惯。这在地铁上、公园里几乎是随处可见。
俄罗斯的图书出版市场,近些年也呈现市场萎缩的趋势,但这并不影响俄罗斯依然拥有出版大国的地位,也不影响俄罗斯居民人均阅读量在全球排在前列的排名。
我们通过自己出版社销量的快速增加,对俄罗斯的图书市场还是很有信心的。
我们曾对一些年轻大学生作过简单调查,电子图书和纸质书更喜欢哪种,年轻人普遍认为电子产品可以提供信息,而提高自身素养,最好的办法还是阅读纸质图书。
其实,我们对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图书市场最大的信心,主要是来源于中国在世界上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不管喜欢或者不喜欢中国的人,都想了解中国,而图书是最便捷的方法。
而我们自己,也是海外为数不多把中国主题图书出版当作事业来经营的企业。
记者:对于计划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出版社而言,您可以分享哪些经验?
穆平:近年来,到俄罗斯来寻求合作的出版社非常多,有一些出版社合作取得成功,但也有一些出版社在俄罗斯寻求合作伙伴的方式引起俄罗斯出版界的强烈不满和反感,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对待出版急功近利、不严谨、不严肃,这和俄罗斯出版界的传统理念和做法相差甚远。比如,有些出版社刚开始与俄方合作,便要求合作方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出版,这在俄罗斯正规出版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二、出版金钱化、庸俗化。一些国内出版社来了后,开口就和本地出版社谈:“我给你们出钱,你们帮我们翻译出版吧”, 这令俄罗斯的正规出版社非常反感———尽管他们确实缺钱,但是肯定不会因为钱就忽略图书内容、出版方向、合作模式;
三、把合作出版当作投机。我在莫斯科出版界,经常会听到本地出版商抱怨,和中国出版伙伴签订协议后, 中国出版商又以“没有从政府申请到钱” 等各种理由不履行合同, 这种投机心理和不诚实,影响也比较坏。
我对打算来俄罗斯发展出版业务的同行最重要的建议是:不要把图书出版过于金钱化,还是需要有一点内在的精神,及值得让人尊重的职业素养。
记者: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由来已久。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俄在现当代文化交流、尤其是出版交流上产生了一定的“断层”,您认为从出版业的角度出发,如何弥补这种“断层”?如何推动中俄两国人民从“相识”走到“相知”?
穆平: 中俄文化交流出现断层,出版物断层的表现非常明显,目前,在俄罗斯图书市场,前苏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或者是五六十年代翻译的中国主题图书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此后几十年时间内, 中国主题图书几乎出现空白。弥补的唯一方法,就是在保证图书翻译质量、编辑出版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翻译出版中国主题图书。
但这不仅仅需要出版人才,更需要巨大的财力做支撑,希望能引起中国国内大型企业对该领域的重视和对出版领域的资金投入。
还是呼吁国内那些行业大咖要拿出一点点社会责任心来,只需要拿出在一顿饭钱上面的花费,就可以把很多中国主题图书在海外翻译出版,让本地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中国。